校庆
 学校首页 | 网站首页 | 校庆动态 | 通知公告 | 校友风采 | 魅力喀大 | 祝福喀大 | 联系我们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校友风采>>正文
郑刚:援疆锻造了人生的厚度
2022-09-05 09:37  

郑刚,男,湖北武汉人,华中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博士,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主要从事中国教育史、中国传统文化教育、中外教育交流等领域的研究。近年来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十二五”规划教育学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项目、湖北省社科基金项目等课题。出版专著《留学生与近代研究生教育》《张宗麟与幼稚教育》等,参编《中国人留学史》《中国教育名家思想》等各类教育书籍多部,在《高等教育研究》《比较教育研究》《教育研究与实验》《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等期刊杂志上发表论文40余篇。曾获得第七届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著作奖二等奖等奖项。

作为第七批中央和国家机关、中央企业援疆干部的一员,郑刚从教育部直属高校——华中师范大学来新疆喀什师范学院挂职任教育系副系主任。在1年半的援疆工作中,他尽职尽责,埋头苦干,勤于奉献,乐于助人,用平凡地工作岗位上书写了一幕幕感人的故事,树立了一个援疆干部的良好形象。  

在他的宿舍墙壁上悬挂着这样一首诗:  

志在四方是好男  

只身飞渡玉门关  

戍边杨柳枝又绿  

援疆桃李花更鲜  

疏勒笔杆易枪杆  

丝路马鞭改教鞭  

邀月遥酌一樽酒  

愿君深记“吾道南”  

这是郑刚来新疆前,他的博士生导师对他的赠言,并嘱咐到:“为师之道,重在一颗爱心常生胸间。今君远赴西部边地支教,更应从爱心深待兄弟民族学子,以践‘爱满天下’之行!”。这首诗极大地鞭策着他,成为他践行教育援疆的座右铭。  

2011年11月份,进疆工作两个多月后,他克服了自然条件恶劣、离家孤寂的困难后,已完全适应新环境、新岗位的要求,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学、科研及管理工作中。正在此时,刚刚退休的父亲查出了身患肝癌,让人更揪心的是已经到了癌症晚期。一边是自己挚爱的父亲,作为家里的长子,他是父亲的精神支撑和依赖,在父亲最需要关心、最需要照顾的时候,他却不能在身边尽到“孝道,”这对父亲来说是一个多么残忍事实;另一方面是援疆工作逐步熟悉,已走上正轨,各方面都已全面展开,如果中途请假回家,肯定会对教学工作造成不小的影响。经过反复权衡,作为一名共产党员,他做出了人生重要的抉择:舍小家,为大家。他毅然选择了继续留在援疆岗位上工作。除了祈祷奇迹发生外,他每天跟父亲通电话,询问病情,鼓励他配合医生治疗、战胜病魔,争取早日康复。他安慰父亲:“爸爸,虽然距离远了,不在身边,但是还有不到两个月的时间,就放寒假了。到那时天天陪着您,您肯定会好起来的。”通情达理的父亲,怕在远方的孩子牵挂自己,也常常说:“今天精神好多了,你听我的声音依然很洪亮吧!”郑刚明白他父亲的心意,嘱咐家人代他多照顾下父亲。  

在亲人的支持下,他把对父亲的牵挂和愧疚深深地埋在心底,没有向同事透露任何消息,独自承受着巨大的悲痛,把自己的全部热情都投入到工作之中。作为一名教育学博士,他意识到南疆教育发展对促进新疆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的重要意义。祖国最西部的大学——喀什师范学院是南疆地区唯一的一所本科师范院校,承担着为南疆地区培养基础教育师资的重任。师范学院培养的学生直接影响着南疆基础教育的发展,而提升师资队伍素质则是提高学院办学质量的关键。担任系副主任以来,为了尽快打造一支高素质的师资队伍,提升教育系整体办学实力,他夜以继日、废寝忘食地工作。在深入了解教育系的现实情况后,他针对存在的问题,迅速制定整改方案;在提高教师业务水平方面,他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了解每个人的情况,尊重每一位同事,用他亲切朴实的方式与大家进行有效的沟通交流。他总能结合同事们的教学、科研具体情况,设身处地地去帮助他们进步,将最新的学术思想和科学的管理理念传授给同事,用他的真诚感染大家,用他的热情点燃大家工作的热情,从他那里同事们得到了真诚的鼓励和建议。郑刚同志以身作则,用他对援疆工作的满腔热情和敬业精神不断地感动着大家,凝聚着大家,发挥了一名共产党的先锋模范带头作用,大家在和谐的氛围中,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都自觉自愿地未完成好所承担的每一项工作,不知不觉中教育系的凝聚力和战斗力更强大了。  

2012年元月中旬,寒假如期而至,郑刚在处理好学期收尾工作后,回到家中。在这1个多月的时间里,他承担起照顾父亲的责任,以弥补援疆期间对父亲的亏欠。这段时期里,父亲的病情有所好转。2月底,寒假即将结束,一方面面对着重病的父亲,另一方面牵挂着新学期的准备工作,郑刚陷入了深深的苦恼中。父亲似乎看出了他的苦恼,将郑刚拉到身边,笑着说:“快回去工作吧,你看我精神比以前好多了,我还想多陪你奶奶几年呢!你好好干工作,再过几个月,又到暑假了,到那时我们一起去新疆看看。”在家人的一再催促下,带上父亲的期望和嘱托,他再次踏上了援疆的归程。  

他依旧满怀热情地投入到新学期的工作中。作为一名高校教师,他主动地承担起本科生、研究生的授课任务。在教学过程中,利用先进的教学理念,开阔学生的思维,帮助学生掌握正确地学习方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喀什师范学院有近70%学生是少数民族学生,学生培养的质量直接关系到南疆地区的教育发展和人力资源的提升。郑刚主动要求承担民族班学生的上课任务,“只有通过上课,才能更好地了解我校的特色,更好地了解学生的实际,更好地促进民族团结”。根据民族学生的特点和学习状况,他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精选教学内容、选择恰当地教学方法,深入浅出,着力更新学生的理念、 改变学习方法,以提高自我学习、自我教育的能力。他的授课内容深入民族学生的欢迎,教学质量得到学生的认可。他关心民族学生的生活与学习状况,与许多民族学生建立起朋友关系,产生了深厚的师生感情。学生老远见到他,都会主动走过来地表达问候。  

在繁忙工作之余,他每天保持与父亲的通话。父亲的鼓励,让他更有更大地毅力去未完成援疆工作。6月,父亲的病情突然恶化。为了怕影响他的援疆工作,母亲和家人商量着隐瞒了病情。但是,从与父亲和家人的通话中,他感觉父亲的声音已不如以前那样洪亮,家人讲话的语调也非常低沉。他意识到父亲的病情可能有所发展,迅速拨通了妻子的电话了解父亲的病情,当得知父亲的肿瘤扩散进程加快,已到了生命的最后关头,他多想飞回武汉去看看生命垂危的父亲。可是,此时学校正处于期末最为繁忙的时期,教育系系主任又被学校派往内地各大高校从事人才招聘工作,特别是由他主持并聘请的内地数名教育专家来我院参加硕士生论文答辩工作正进入紧张的冲刺阶段。在这关键的时刻,郑刚深知自己肩上的责任,此时此刻,他只能在无人的地方默默流泪,心中默念:“亲爱的爸爸,您要坚持啊,等我回来……”  

2012年6月11日,对他来说是一个痛苦万分的日子。凌晨4点15分,他接到家人的电话,父亲病逝。他凝视着父亲的照片,放声大哭:“我对不起您,儿子不能尽孝,请您原谅我吧!”在痛苦中煎熬了3个多小时后,8点整,他擦干泪水,准时地来到办公室,认真地布置着硕士研究生答辩的最后准备工作。答辩会按计划如期开始时,他才背上行李,向机场方向奔去……父亲走了,最大的遗憾是没有见到儿子最后一面。听家人讲,父亲临走之前,让家人都陪着他,手里拿着全家福的照片,嘴里喃喃地念着他的乳名。办完父亲的后事,他顽强地从悲痛中走出来,又像往常一样全身心地投入到工作中。他的工作时间越来越长了,好像在喀什只有忘我地工作才可以告慰父亲的在天之灵,才可以缓解丧父的切肤之痛。  

郑刚这段不寻常的经历也感染着他身边的同事,使他们更有信心、更有毅力去迎接新挑战,以实际行动推进学校的建设,推动边疆教育事业的发展。  

谈起援疆的切身体会,他深情地说:“教育部、华中师大选派我来新疆挂职,我给自己定位是‘学员、联络员和服务员’。在这期间,我虽然经历了人生的最大悲伤,但是援疆事业的崇高和边疆儿女的奉献精神,让我从痛苦中走出来,让我更坚强。在新疆、在喀什,我深受教育、深受鼓舞、深觉幸运、深怀感激;我已深爱上我的第二故乡——喀什,我的人生因为援疆而充实和丰富;对这片热土、教育工作和可敬人们的眷恋,将绵绵不绝。”  

整理:刘健  

来源:校庆办  

审稿:陈新富、徐梅 

关闭窗口

版权所有:喀什大学